快速學校
政策解讀
全國統一招生熱線
400-805-3685
“青粽念正則,九歌思天問。”6月6日,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北大附屬益田同文學校端午節長桌宴活動在清源閣前舉行
全校師生與家長們圍著長桌,有說有笑地包起了粽子,雖然冒著淋淋細雨,但師生們熱情不減,折粽葉、舀江米、扎繩子,一雙雙靈巧的手穿梭在翠綠的粽葉間,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全都包進了甜甜的粽子里。濃濃的節日氣氛拉近了師生們的心活動現場,師生與家長們一起包起了粽子一包一系“粽”是情
端午小知識
關于端午
“端”即“開端”、“開始”;五即五月初五;午與五是同音通假字,“端五”后來就通用為“端午”了。辭源說:農歷五月初五即為端午。又說:晉人周處的《風土紀》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鶩即鴨,角黍即粽子, 粽子外面有角,里面有米。此句意思是說:大家都在端午節煮粽子吃,一只只粽子就像一只只鴨子漂在水中一樣。
端午節來歷
一提到端午節,大家很自然的就會想起屈原。但是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至于真正的來源就見仁見智。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習俗
其實我國許多傳統節日的起源大都與季節、農時和農作需要等因素有關。一旦被認同為全民性節日,又必定附著了許多習俗作為基本構成內容,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區的不同會加入許多因地而生的習俗,雖然不變的一直是吃粽子和賽龍舟,但是正是有這些新的習俗使傳統的節日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估計是現在人們喜歡端午節的重要原因。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于粽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2.賽龍舟
龍舟通俗的說就是把船裝扮成龍的模樣,然后多人集體劃槳競賽的水上體育項目。至于龍舟的起源其實很可能不是源于紀念屈原,因為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慢慢的時間給賽龍舟付予了不同的寓意。如今龍舟比賽逐漸被大眾所接受,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2010年成為了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一。
3.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后,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谷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并把雄黃酒涂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特別是會在額頭上畫個王,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益田同文學校近期活動:
益田同文學校校園開放日(免費)
益田同文學校招生對象
國內班:小學1-6年級,初一、初二
國際班:小學1年級,初一,初二,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