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廣州外國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教授線上分享主題講座。為積極做好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學生理性看待線上學習期間遇到的種種問題,幫助他們做好心理建設,緩解各類壓力,調整好自身情緒和心理狀態,提高居家學習的效率,在校黨總支書記林偉洪的關心指導下,12月22日、23日,廣州外國語學校德育處特邀中山大學朱新秤教授分別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學生帶來精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講座。2000多名師生、家長通過網絡直播平臺線上同步收看。講座由德育處付志軍副主任主持。
朱新秤教授
朱新秤教授是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社會心理與進化心理。朱教授可謂學識淵博,成果豐碩。個人主持研究課題33項;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出版專著8部。個人參與的重要研究成果《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一書,2009年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情緒調節、自我防護、認知調整、學習規劃
12月22日晚,針對高一高二年級學生,朱教授圍繞“做自我的主人,積極面對挑戰”主題,從“疫情下高中生的心理困擾;明確自己的目標,為夢想而奮斗;認識情緒,學會正確調節情緒;少攀比,做最好的自己;多點同理心,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等五個方面,以案例分析為切入點,對心理情緒進行了精辟的解讀,就如何正確調節情緒做出了詳細的總結。
同時,朱教授對同學們居家學習期間遇到的種種心理困擾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疏導。他鼓勵同學們要加強自身價值觀念和良好心態的修煉,積極調整心態,爭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12月23日晚,針對初中部學生,朱教授圍繞“學會溝通,積極調節情緒”主題,就同學們容易遇到的自我成長、學習壓力、人際關系、親子關系等問題,從專業的角度指導、嘗試多種方法進行心理調節,如:規律作息時間保證睡眠與休息;調整學習狀態;加強居家活動;調整人際互動;及時調整情緒勇敢面對自己;覺察心理變化悅納自己等。朱教授鼓勵同學們要正確認知,塑造強大的心理,筑牢心理安全防線。
此次講座不僅讓同學們充分了解到在疫情期間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同時也讓家長們更加明確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是一次有效的家校共育實踐。家校攜手健康戰“疫”不僅緩解了同學們的恐懼、焦慮情緒,使得他們用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同時也增進了親子感情,促進了家庭和諧。
朱教授的講座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講解深刻生動、內容豐富、案例詳實,提出的建議極具可操作性。同學們居家認真聆聽講座,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如同心中流入了一股清涼的泉水,讓身心得到了滋潤,增強了居家抗疫的信心和決心,有效緩解了緊張的情緒和壓力。
惟其艱難,方顯剛強,熬過漫漫寒冬,暖春定來赴約,這個冬天讓我們積蓄溫暖和力量,且以堅定前行,迎接春暖花開!
附:疫情環境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防護指南
一、疫情環境下中小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情緒問題
學校或家庭遭遇長時間封控,學生無法預估封控期限或封控時間較長,活動空間、人際交往、同齡人交流受限,超出心理預期,可能會出現以下三類應激反應:
1.生理反應: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睡眠失調、頭暈嘔吐、疼痛等軀體化不適等。
2.心理反應:焦慮、煩躁不安、恐懼內疚、抑郁消沉、對未來迷茫、悲觀消極,嚴重者出現自傷自殺等。
3.應對方式消極:表現為退縮或攻擊等,如部分學生疏于學習,不愿意與人交流,沉溺網絡,自我放縱,作息混亂;部分學生易與人發生爭執沖突,親子、同學或師生關系緊張。
二、學生自我調適
(一)調整自身認知,理性看待疫情及學校防疫管理
在封校期間,學生可能會產生微妙的想法,“要封到什么時候”“萬一我也感染了怎么辦”“我的家人是否安全”等等。學校要求同學們一方面要關注國家、省、市、校的防疫要求,注意身體狀況,積極學習防疫技巧,有病報告,無病不慌;另一方面要積極調整自己的不合理認知,保持正向關注和積極期待;積極理解、接納學校封閉防疫管理的現實和目的,“封校不是禁閉,而是增強了保護力”,嚴格遵守學校防疫制度,有意識地進行積極思維訓練。
(二)規律作息,保持能量平衡
引導學生保持正常作息規律,開啟“五好”生活模式,可以極大地幫助同學們補充能量,維持身心平衡。
睡好覺。每天保持7—9個小時充足睡眠,條件允許情況下,可午睡半小時到1小時,睡前不做劇烈運動,也可通過深呼吸助眠。
吃好飯。保證營養均衡,三餐規律。早餐進食適量蛋白質,減少進食“非天然食物”分量;晚餐進食適量淡水化合物(飯、面、粥、粉);每天吃蔬菜;如條件允許,每天吃適量水果。
喝好水。每天適當增加飲水量,盡量少喝含糖碳酸飲料。
學習好。制定具有規律性的日常學習計劃并執行,做好時間統籌安排,非極特殊情況不搞突擊(連續熬夜寫作業)。
運動好。定期參加身體鍛煉,如去操場慢跑、散步、身體拉伸等,減少激烈運動,避免受傷。
(三)尋求社會支持,“說”出壓力
引導學生在情緒波動時,主動與自己的親人、朋友、老師或同學等訴說當下感受,尤其是不安、焦慮和煩惱的情緒,降低壓力感。
(四)關注當下,做自己能做的事
不管疫情如何進展,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當下能做的事還是保護自己,合理安排學習,將每天的學習安排細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五)助人為樂,“幫”走壓力
利他行為是智慧處理壓力的方式,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積極體驗。要帶動和引導學生盡可能為身邊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如協助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幫助同學處理學習難題,關心與陪伴室友等。
(六)學會求助
如果學生感覺焦慮、煩躁甚至恐懼等情緒比較嚴重,或一些軀體化反應已超出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圍,告訴學生不要害怕,更不要忽視,可以主動、及時地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尋求心理老師或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熱線的心理支持。
三、對家長的建議
(一)幫助居家學習的孩子養成作息規律
生活節奏的變化,可能會讓部分孩子情緒、生理、思維和行為上都出現變化,這些都是正常的應激性反應。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正常生活起居規律,同時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準確把握孩子心路歷程。
(二)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疏導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緒波動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社會功能和身體健康。家長可以先讓孩子發泄,再去共情他的情緒,溫柔而又堅定地和孩子談,避免一般情緒問題演變成情緒障礙問題。
對于封閉在校的學生,家長應主動加強與老師溝通,協同做好孩子的情緒疏導,利用與孩子電話、視頻聊天等機會,關心其生活中的小事,盡量不要過多談論學習,多鼓勵、少埋怨、不責備,給予孩子信心和勇氣。
(三)避免信息過載導致心理負擔
家長避免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及時回應孩子擔心的疑問。在分享有關信息或回答孩子的疑問時,對年齡較小的孩子,要盡量用符合孩子年齡的通俗的話講,要多傳遞正能量,讓孩子有信心。對于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合理看待信息,分清良莠,讓孩子永遠心存希望。
(四)科學認識疫情
教育孩子要從官方渠道平臺獲取有關疫情信息,科學認識疫情性質、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和危害,不過分關注負面報道,不輕信傳言,不信謠傳謠。
(五)父母積極調整心態,保持情緒穩定
“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對于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孩子來說,父母(長輩)自身情緒的穩定非常重要,對孩子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對青春期以及剛成年的孩子,應當尊重他們對獨立和獨處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四、心理支持途徑
師生、家長如有需要,可尋求以下幫助:
(一)省市相關熱線
(二)廣州市、區兩級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熱線
2024-07-31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0
2024-05-10
2024-12-23
2024-12-23
2024-08-05
2024-07-31
2024-07-31
2024-05-19
2024-05-18
2024-05-18
報名咨詢電話:400-805-3685
國際學校擇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