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小留學生群體是以井噴式的速度在增長,那么與其相對應的,是國內國際班和國際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后者給家長們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是擇校更加豐富,也推動了公立學校的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的困擾是過多的選擇,令家長們無從下手: 每個學校都自稱擁有最優秀的中外籍教師團隊,每個學校都自詡自己打造的是中西合璧,每個學校試圖留給人的印象是自己的畢業生都是朝著世界名校而奔去。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如今的國際班或者國際學校,堪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各據一方,且實力良莠不齊。
家長不知道怎么選
一位家長,她孩子就讀于杭州外國語。這位媽媽那天下午打電話給我,開門見山地分享了自己孩子的背景,不論是標準化考試成績(托福或者SAT)還是在學校的排名,我都能感受到媽媽內心的自豪。
根據這位學生目前的硬件條件,競爭美國前30甚至前20的大學應該說是有了充足的資本。但是你是否會納悶,為什么這么優秀的學生,在一所這么優秀的學校,而且即將在一年之后就要開始申請大學了,怎么還想轉學?更不可思議的是轉學的對象是一所將于2015年秋季才開學的新型學校。
且先不說學校名字,讀者是不是覺得這位媽媽有點瘋狂?當然不是。客觀地來講,在眾多我所接觸過的來自天南地北的家長中,這位媽媽是完全可靠的,因為她的問題既具體又有針對性。你仔細想一下,不懂的家長壓根就不會去考慮從杭外這樣一所知名的學校轉到一所還在建設中的學校。
學會有效咨詢,也并非易事。家長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往往是只從單方面考慮問題。2015年1月下旬我代表一所國際學校參加了北京國際學校展。在會上,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家長,50來歲的一位媽媽,頭頭是道跟我講將要安排孩子先完成中國的高二,最后一年再轉到美國完成高中,考取美國的著名大學。多么美好的想法!但又是如此的可怕!
也有家長一上來就詢問我的學校是否有對接的海外大學。什么?對接的大學?是中國上世紀70年代的工作分配嗎?我真的是無從對答。說有或者沒有,都不能夠很好的幫助這位家長了解最本質的東西。我很著急許多家長咨詢的問題都趨于表面。面對張三李四,各自都貼上“國際學校”或者“國際課程”標簽時,那么到底如何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擇校5個大坑慎入
擇校,打個比方,就如同找對象。每個人都會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要求去尋找心中理想的對象:自己家境優越,可能不是太在乎對方的家境;自己的身高為1.6m,可能希望男士為1.7m以上,但不能太高;可能自己是浙江人,因此也希望找個南方人。做任何選擇,第一步永遠是先了解自己的所需。
這個道理通俗易懂,那么在擇校的時候,為什么家長們往往會忽略這一點?這其背后最深刻的原因是公立學校的單一性。眾所周知,一所“好學校”的評判標準就是升學率。不管學生有什么樣的特點或者需求,一個城市里的“最好” 的高中就是上清華北大人數最多的那所;一個城市里 “最好”的初中就是進入當地“最好”高中人數最多的那所。習慣了這種單一的評判標準之后,家長們已經淡忘了考慮學校的時候,其實是一種雙向選擇,而且考慮的因素必須是多方面的。
既然擇校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那么我就向讀者拋出第一個問題:你希望你尋求的這所理想的小學,初中,或者高中能夠給你的孩子帶來什么?這里例舉幾個:
1、升學的結果
2、孩子的自信
3、學習的快樂
4、生活獨立性
5、中英文雙語能力
6、中國的文化
7、其他
在你準備參加下一個國際學校展或者是到海外訪問學校之前,我建議讀者動員全家庭,先做好自己的功課,例舉重要的幾項考慮因素,然后要排個前后順序。
在完成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是了解學校。觀察一所學校,我往往會關注4個方面,但也有輕描淡寫地略過其他5個方面。
先說我會一掃而過的幾個考慮因素,這些往往是容易導致家長看不清本質的雜音。
1)學校的辦學宗旨:口號和理想絕對都是最靚麗的,不需要任何成本,而且大同小異。
2)學校的形象工程:如果學校拿什么高大上的明星或者政治人物做形象工程的話,快速略過。一所有內涵,自信的學校,會盡量展現自身的特點,而不是依賴名人出來站臺,拍照,包裝做廣告。
3)考試狀元:不管是國內的考試還是來自海外的A-Level,IB或 AP等等,個案性質的高分,只能說明某個學生的能力,不能代表學校整體水平,快速略過。
4)高大上建筑:我本人其實也喜歡高大上的設施,但是我更在乎的是學校是如何利用這些設施給學生帶來最大的收獲。
5)師生比:這個似乎很多人都在乎,但是從我自己在美國任教的經歷來講,一個學校1:9的師生比,相比較與另外一個學校1:12的比例,沒有實質上的區別。除非您的孩子在學習上有特殊需求,對于絕大數家庭來講,根本就不用糾結于這個數字。
選擇國際學校的4個門道
再說我會關注的幾個方面:1)師資:老師永遠是一所學校的核心。
學校就如同一家具有特殊意義的服務性公司,雖然客戶是多樣的,但是員工必須是高效的,專業的,并且有愛心的。那么判斷一所國際學校的師資,特別是外籍老師,除了看老師的平均教齡和教育背景(如擁有碩士以及更高學位的教師占學校整體師資的比例),最直接了當的辦法是看他們的待遇。
人往高處走,那么在國際學校工作的老師也是如此,待遇是一個比較容易對比的因素。試想一下,一個學校給的待遇高,最起碼他們可選擇的老師也會多。如需進一步了解,你可以對比一下兩家學校的老師招聘崗位的要求,而且這些崗位標準都是公開的信息,學校官方網站上就能搜索的到。
2)學生:除了老師,學生的質量就是最重要的。
任何一個學校都有能力卓越和能力一般的學生,但是兩個極端的學生都不能代表學生的整體質量。家長要考察的是中間的群體。
一個比較直接的考察方式就是錄取率和錄取門檻。錄取率低,那么就說明了學校可選擇的學生多,但是太低了,你也要小心,因為你要考慮到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夠在這種競爭極其激烈的學校里生存以及出人頭地。我在指導學生申請美國高中的時候,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學生絕對不能給任何一所學校當墊底。
3)家長:為什么美國私立中學入學面試還包括對家長的考察?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學校要尋找理念匹配的家庭。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就是這個道理。那么當你去了解學校的時候,不妨從側面多了解該學校的家長有什么樣的特點和共性,是不是你認同的群體?
4)課程:課程是所有因素中排在最后的。
一個成熟的課程體系,都是有自己完善的理念和要求。在中國,不管是A-Level, 還是IB,真正能夠達到課程的最高標準,做到原汁原味,是在極少數。大部分學校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師資和生源的問題。當然課程之間確實存在差異的。現在IB課程受眾人追捧,但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IB的難度系數也是最高的,特別是IB的高中文憑,并非適合所有人。我建議家長要了解學校A-Level 或者IB的平均分,而并非最高分。
我相信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學校在中國的廣闊的大地上崛起。這對于家庭來講終究是一件好事,對于中國教育的進步也注入了無法忽視的力量。而我們能做的,也應該要做的,就是學會看本質,學會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