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際學校擇校網小編搜羅了看國際學校在教什么?學習興趣才是育人的本質!希望給擇校的家長們提供參考。

看國際學校在教什么?學習興趣才是育人的本質命題
這是一篇我在二年前寫的文章,記錄下我去兒子學校開家長見面會時的所見所聞。雖然孩子們所上的學校各有各的辦學理念,但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學校之外的大小環境的推動者。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育人的本質,孩子才能事半功倍。我們可以讓孩子有心向學,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厭學厭家。
⊙初中育人重點:培養受益一生的興趣、素質和習慣
家長見面會由初中校長Rosen先生主持,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在這個年代,考高中、大學已經不是單比學生在校分數和SSAT的統考成績了,更要比創意、比孩子的個性特點。接著,他宣布今年初中開出了一門新課:音樂歌舞劇musical。我心里暗暗吃驚,這樣一個小小的初中已具備了美術、音樂(已有自己的弦樂隊和band),還有戲劇課,現在又要加入集歌、舞、演于一體的歌舞劇課了。
記得在去年的新學期見面會上,校長先生曾說過:初中比較重要的不在于打拼成績,而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培養讓人受益一生的各項興趣、素質和習慣上。如此聽來就不能小看這門音樂歌舞劇課了,它正體現了學校育人素質和啟發情感的教學理念。
⊙作為學生,我對什么抱有興趣?
校長先生短短的開場白之后,各科老師分批分組上臺,演繹各科目的教學特點和要求。
首先上場的是Humanities科目組,也就是通常所稱的語文課,但我更喜歡把它譯成人文科學課,因為它不只教英文語文,還納入了世界范圍里的人文及文化內容,如目前國際化進程帶來的熱題——水資源污染、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人權問題、各民族詩歌傳統等。
1.小組作業Journey:
制作網站展示特定文化生活形態
本學期人文科學課需要學生完成一項小組作業(group project),命題是“Journey”,即旅程,這個旅程不需要出國,而是通過制作一個網站來熟悉和展示某一個特定文化或國度或城市中的一種生活型態。
這個項目要求學生先要去閱讀不同的人文、地理、地貌等資料,然后編寫出小組的網站文案,比較后再把書面文字變成電媒內容和畫面來發布。其中涉及到知識學習、實際動手能力和小組協作能力,因此這個集體作業已超出了傳統意義上語文課的容量。
2.學習興趣是育人的本質命題
接著人文科學課的Parker老師又在大投影上貼出了3個問題,這是本學期里人文科學課要幫助學生來解答的:
作為人,我對什么抱有激情?
作為學生,我對什么抱有興趣?
作為學校一員,我能為大家做什么?
我立即想起國內學校里存在的嚴重的厭學狀況。如果孩子對新鮮事物沒了激情,那如何讓他們開始人生漫長的學習旅程?作為年輕學子,如果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又如何讓他們將艱苦的學習過程堅持到底?作為集體的一員,如果孩子從來沒被教導要為學校為他人服務,那么他們如何在集體中交友?如何學習領袖風范?如何在給予和收獲中學習感受快樂?
我很佩服人文科學課的老師,他們在短短的10分鐘里不僅講完了教和學的內容和方向,更點觸到了育人的本質命題。
3.每天閱讀30分鐘
更讓我激動不已的是,Parker老師宣布了本學期的另一個亮點活動:每天閱讀30分鐘。在校規定每天課堂上辟出15分鐘專做閱讀,不是閱讀教科書而是天文地理人文歷史,一切自選。回家后每人保證另一個15分鐘閱讀時間。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或基礎,沒有閱讀的領悟力任何更高級的學習都會停止不前。而閱讀的習慣又必須在幼時建立。只有當閱讀為孩子帶來樂趣,他們才會慢慢開始親近書本,養成一日必讀的好習慣。我想,這就是Rosen校長在去年見面會上曾講過的:閱讀造就的是一個有能力通過閱讀來了解世界,來豐富自己的人。
⊙不愉快的環境不能引導孩子向學
家長會上我還學到了這么句話:“No significant learning occurs without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直譯就是“沒有好的相互關系就沒有有效的學習”。
在西方,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學校,無論是親子關系還是師生關系都受到極大的重視。父母、執教者都明白,一個不愉快的環境則不能引導孩子向學;相反,會更容易讓孩子走向極端,所以大半在父母孩子關系不融洽的家庭里,孩子往往會逃學厭學;學校氛圍不輕松,教學方式不合適這個年齡段孩子身心發育,也會讓孩子冷漠學習,冷淡交往,覺得自己孤獨無助。
所以以上這句話的意義在于提醒各位愛子心切的父母:如果想要讓孩子有效的學習,就一定要先經營好親子關系,做孩子的朋友,其中語言的溝通比較為重要,而中國父母強的是問寒問暖,弱的正是親子溝通。同時也提醒為人師表的老師,如果希望學生學有成效,則應先從與學生的良好互動開始。引導的力量大于教條,感動的力量大于強制,學校應該是孩子每天早晨能歡喜地走進去的地方,而不是被作業被考試被老師的教鞭圍成牢籠的地方。
回想起來大兒子上學8年,小兒子上學2年,沒有一天早上醒來我聽過他們告訴我:媽媽,今天我不想去學校了。有幸,他們每天陽光燦爛地去,每天滿頭大汗地回,那才是孩子應有的童年和少年。誰說學習就應該是痛苦的?有興趣的學習,即使是艱苦的,孩子還是會感到快樂。我們要讓孩子品嘗學習得來的快樂,而不是假“為你好”的名義逼他們早早走上厭學的道路。